天气预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发展
 
2017年泰州市人口发展情况简析
发布日期:2018-04-19信息来源: 泰州政府网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7年,泰州市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保持缓慢增加态势,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户籍人口出现下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常住人口总量小幅增长,户籍人口总量减少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65.19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0.61万人,增长0.13%。其中城镇人口302.05万人,城镇化率达64.93%,比2016年末提高1.73个百分点。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505.19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3.02万人。其中,男性257.26万人,女性247.9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减少,但总量居全省位次不变,仍为第九位。常住人口小幅增长,居全省第十位,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缩小。

表一:2017年末各设区市常住及户籍人口情况表

分地区

常住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

南京市

833.50

680.67

无锡市

655.30

493.05

苏州市

1068.36

691.07

常州市

471.73

378.84

镇江市

318.63

270.90

扬州市

450.82

459.98

南通市

730.50

764.47

泰州市

465.19

505.19

徐州市

876.35

1039.42

盐城市

724.22

826.15

连云港市

451.84

532.53

淮安市

491.40

560.90

宿迁市

491.46

591.01

二、人口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93%,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和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由上年的4.52个百分点,缩小到3.83个百分点。与苏中地区的南通市(66.03%)和扬州市(66.05%)的差距较上年分别缩小0.07和0.08个百分点。

三、老龄人口保持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

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6.2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08%;15-64岁人口为327.9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0.49%;65岁及以上人口为81.0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43%。2017年末全市老年人口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4.73%,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 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南通(20.12%),超过城市人口老龄化标准10.43个百分点。(按照目前国际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便定义为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得政府和社会在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医疗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劳动人口负担加重。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327.9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0.49%,比上年末回落0.75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5个百分点。跨入劳动年龄段人口数持续低于退出人口数,是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外来劳动力的有效补充,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下滑的趋势还会持续。

四、 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就业人数总量278.7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59.9%,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从就业人口的三次产业分布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57.4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20.6%,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13.6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40.8%,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8.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就业人口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1.6:40.6:37.8调整为20.6:40.8:38.6,就业人口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表二、泰州市2016年末及2017年末就业人口产业结构

 

年份

就业人数(万人)

产业结构(%)

合计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2016年末

278.1

60.1

112.8

105.2

21.6

40.6

37.8

2017年末

278.7

57.4

113.6

107.7

20.6

40.8

38.6

五、促进人口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应主动嵌入社区,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推进医养结合。高效整合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方面资源,鼓励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把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三是推动发展老龄产业。科学制定老龄产业规划,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积极培育老龄产业市场主体,建设一批休闲养生、特色医疗、产品研发的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 实现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养老保障服务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商、宜创业”环境,增强人口集聚功能

人力资源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储备,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市虽然地处全省的地理中心,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口净流出城市,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现状,我市如应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主动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指导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集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增强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美誉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创业”的城市环境,不断吸引外来年轻技术“蓝领”和高尖端“金领”人才来我市就业、创业和安家立业,增强城市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的聚合重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